為什麼有些神話讓我們這麼感動?
神話真的是給小孩看的嗎?其實讓我們感動的神話,大概在說的就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正在上演的故事
去年有段時間,消息自動推送國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屢創票房佳績,我還沒看過這個新的改編電影(所以接下來的文章不會劇透。。。),但心裡真太激動了,哪吒鬧海 (1979年版)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動畫之一,沒想到這麼多人也喜歡。印象最深的就是哪吒自刎的那幕,小時候都沒辦法看,直接快轉到他師父太乙真人用蓮花幫他重生的那段,那也是我最喜歡的橋段 – 其實長大後還看了好幾次。
哪吒自刎的那幕簡直就是小時候的一個童年陰影。我小時候心裡三個每次看到都需要快轉錄影帶的情節:除了哪吒自刎,還有獅子王裡 Mufasa (辛巴老爸)死亡,跟睡美人走上城堡發綠的樓梯然後手指碰到紡紗車。

小時候不會明白自己怎麼能拿著哪吒鬧海這錄影帶看了好多遍,為什麼每次看心裡都好震撼。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看了很多神話或童話故事,或是陪小孩看了好多,今天來說說哪吒到底在說什麼故事,還有神話的原型。希望大家下次陪小孩看神話的時候都能有更多的體悟。
哪吒到底說的是什麼故事?
我認為舊版哪吒說的是種反抗父權,跟孤兒情結
以下討論的都是封神演義版本的,不是這次電影的版本。。。剛好我還沒看過,免去了劇透的麻煩。(據說劇情有蠻大的改動)
哪吒傳說的原型應該是從印度來的,不是個中國土生土長的故事。這從情節上能判斷,”剔骨還父,剜肉還母” 這個主要的情節,跟儒家傳統倫理背道而馳。封神演義裡的劇情,大概說哪吒出生於商朝末年,母親懷孕三年六個月,生下一個肉球,父親李靖以為是個怪物,一劈肉球就跳出哪吒。長大後有次哪吒在東海邊玩水,因為龍王的夜叉帶走了他的朋友,哪吒為了要龍宮交人,打死了夜叉跟龍王三太子。龍王找上門來算帳,李靖怕麻煩,想殺死哪吒。哪吒說不連累父母就當場自戕。太乙真人(哪吒的師父)用蓮花跟蓮藕幫哪吒重生,他的法力還更高強了,所以去找了龍王復仇。
第一個說的是反抗父權,也是大家心裡最直接的印象。哪吒爸怕事,想壓住他,用各種理由告訴他你現在做的是錯的。哪吒不覺得自己錯,又不想連累家人,乾脆自戕。所以我小時候看到心裡害怕啊,難道我跟老爸意見不合就只有這個下場嗎?哪吒自戕時 “剔骨還父,剜肉還母” 其實也是個很形象的比喻,說的是了卻跟父母的關係。這說起來有點神學了 – 大家都知道跟父母的關係斷不了,因為我們的肉體就是父母給的,所以很多人大概心裡想著如果能了卻一張臭皮囊大概就能自由的多。哪吒也是這樣想的,但後來封神演義的故事裡,有提到他重生後愈發瞧不起李靖,但李靖從神仙那得到一個寶塔,所以哪吒無法奈他何。所以肉體是換了一個,精神上的仇恨卻還是在。所以大概不是換了個肉體就能立即得到自由的,還是得修心。
另一點更細微的,我認為說的是種孤兒情結 – 需要父母認可,卻又一直得不到。哪吒從出生後一直沒有得到李靖的關愛(在舊版本上,據說這是新電影裡最大的改動),當一個做兒子的一直感受不到做父親的溫情,除了不安感,更多的會是潛意識裡想證明自己給父親看,所以才能得到更多父親的愛。哪吒在這條反叛的路上其實走的很孤單。很多現代的心理學研究都有提到在孩童時期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這會如何影響成人的我們。
神話是給小孩看的嗎?
神話的原型,大概也不是什麼神話,說的就是我們的人生,就看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都在演
我小時候看哪吒肯定沒想到它背後隱含的意義,只感覺自己很喜歡這故事。長大後其實發現,一些自己很喜歡的神話故事裡的隱喻情節,有時正是自己人生一個課題的反照。我們長大後反倒該回去讀讀神話,看看當初這些故事觸動我們的點在什麼地方。
有本經典名著在說神話原型的,是美國作家 Joseph Campbell 寫的”千面英雄” (A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者在1920年代大蕭條時期剛畢業,所以完全找不到工作,他乾脆就趁這段時間躲在圖書館看書,整整五年沒有工作。這五年間他把全世界的神話傳說都幾乎看了一遍,統整出一個神話原型,據心理學家討論,這也很符合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據說星際大戰 (Star Wars) 導演喬治盧卡斯 (George Lucas) 看到這本書之後,說這就是他順著自己的直覺一直在做的事。
Campbell說,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裡有個英雄的旅程 (The hero’s journey)。神話的樣貌千奇百怪,但處理的都是同樣的問題:人類如何突破生命困境的共通經驗。這些故事有有很明顯的版本,如下所述。這也經常被電影電視編劇偷去用,看大家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
- 最剛開始,英雄會從他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出發,無意中碰上了個莫名的傢伙或意外事件,要把他從既有的舒適圈生活裡拉出來,進入寶藏與危險並存的未知領域。凡是人都有不想脫離舒適圈的慣性,但所謂的英雄,是會在猶豫許久下踏出舒適圈,所以他一定會在陰錯陽差之下,不得不去走這一趟。
- 總有人(一種超自然力量)會在這時幫他一把,讓他能夠擁有足夠的力量,跨越他現有生命視野的侷限,進入未知的領域;但是在現階段的英雄是打不贏大魔王的,因為他還不夠成熟。在這階段,他會被大魔王打敗,掉進某種黑暗裡。
- 落敗的英雄在黑暗中開始磨練自己。他的挑戰是要突破某種他一直很厭惡的對立面,直到他發現那個對立面其實是他自己的另一面 – 意思是,他的磨練之路就是要自我成長。他一方面要靠溫柔的母性力量成長茁壯(可能是女神,女主角的愛,或是溫暖的家人),一方面要逐漸去挑戰那個逼著自己不得不成長的暴怒父親(可能是個暴君,情敵,或是瞧不起自己的人),最後要逐漸成為一個剛柔並濟,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等到時機成熟了,英雄就能再次挑戰大魔王,這次他會成功,獲得最終的寶藏(或是其他的獎勵,比如美人啊,王位等等)。
- 我們說的美式好萊塢故事大概就停在這裡了,但是成熟的故事還要把英雄帶回他的社會。其實英雄往往樂不思蜀,不想回到他原本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或是有人不願意放人(比如他新結婚的王后),那麼就要有人來「設計」英雄,幫他一把。只要英雄願意離開,就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他有可能最後成功帶著寶藏回歸社會,造福從前他認識的人們(或是他個人真正的幸福)。或是,在這回歸的過程中,英雄也有可能失敗,最終又回到了他最初出發的日常生活中,但他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了。他可以在世俗跟超俗的世界中穿越自如;直到某一天他再度發現,原來生活裡還是有他尚未超越的難題,於是他又在陰錯陽差之下,踏上了另一段冒險的旅程⋯⋯
其實看一看,這也不是什麼神話故事。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就看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都在演。讓我們感動的神話,大概在說的就是我們自己人生正在上演的劇情。
神話其實是歷史嗎?
這也是個我最近在研究的主題,其實有很多爭議。這也能之後再探討。主要我們能反思的,是平常我們以前接受教育時所謂的“常識”,在這社會愈來愈進步下,很多從前的論點都是被推翻的。因此,是不是最主要的是需要教導下一代,對大眾都認定的“常識”都還是應該抱持懷疑呢?
好的故事,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一次回來看,總會有不同的解釋。
下面附上張我很喜歡的哪吒重生過程的圖。

這圖就是太乙真人用蓮花跟蓮藕幫哪吒重生時,他從袖子裡取出個水壺澆灌這朵蓮花。蓮花吸收了天地的滋養,慢慢從蓮花裡頭有股長氣悠悠轉出來,哪吒就化身回來了。
其實人的改變是很奇妙的。曾經有一度是我以為是因為我喜歡「剜肉還母,剔骨還父」,一種重生的概念。但現在看,我覺得我喜歡這種天人合一,人體就是小宇宙的意象。好的故事,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一次回來看,總會有不同的解釋。